第三屆明人青年創作獎

透過詩的聲音,尋找到永恆存在的人生路

 

鄭明析

 


聖靈跟我談論詩時說:「如果你想把詩寫好,就以你當天的經歷與體會為題材,每天寫上一首吧!」不過就算只寫一首,每天寫仍然不簡單。我自己很難獨力完成,於是拜託聖靈跟我一起寫,我說這樣寫的詩才值得一看,而且大家要閱讀這種屬神層次的詩,才能正確地感知詩的內容,聖靈聽了之後便答應了。
然而我太過忙碌,做不到每天寫一首,不過當詩興一來,我一天可以寫上十首,甚至二十首。聖靈說:「能寫時就寫吧!」然後與我一起寫詩。因此這些詩在我看來,幾乎都是屬靈的詩。雖然內容是吟詠大自然或是描述我所經歷的事情,但全部都是聖靈賜予我的靈感。

我是去越南後開始寫詩的,第一次寫詩是在二十三歲左右。我曾將詩寄到韓國國軍廣播電台,後來收到通知說我在徵稿比賽中獲獎。那時是1967年。之後我繼續寫詩,1995年曾投稿到《文藝思潮》月刊,正式以詩人身分踏入文壇,至今寫了超過四千五百首詩。
我經常進入神靈的靈界撰寫讚美創造天地萬物絕對神──聖三位的詩,言語無法表達的造物主深奧之事,都以詩的比喻來描述。有些詩是我看著大自然、看著人來寫的。萬物的主人── 神說會為我代筆,這樣寫出來的詩也頗多。

關於如何寫作,聖靈和耶穌都教導過我,祂們說:「如果直接按照現實狀況來寫,雖然會有真實感,但在文學層面無法獲得好評。」另外還提到一點:「如果只考慮文學性,讀者可能不太清楚是在什麼情況和處境中寫下的。」因此,我在寫詩時雖然基本上都會採用比喻法,但也同時會保持現實性。
偶爾會有些詩,非得要我親自說明那是這時代 神啟示的詩才能讀懂,但大部分的詩我都寫得讓任何人一看就能輕鬆理解。有些詩或許不像詩,不過讀了卻能明白現實狀況,意會到:「原來是在這種情況下寫的啊!」
我認為,就算不像我這樣寫詩,任何人也都是詩人。把平常的表達用詩的方式寫下來,那就是詩。食物也是一樣,拿著同樣的米,把它做成年糕,它就是年糕;把它做成白飯,它就是白飯。如此一般,即使是同樣內容,只要改用詩的語言來寫,那就會成為詩。
別人的詩固然好,但自己也能透過寫詩,展現出個性化的詩的世界。哪怕有人讀了會說:「這不是詩呀!」但自己覺得那是詩,那便是詩。即使無法出版成冊,只是自娛,作者也算是詩人。「由誰來寫」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我作為詩集的作者想說一句話:「詩是這時代 神的默示。」因此,要解讀詩,才能解讀這時代 神的愛。 神讓我吟出 神想吟詠的詩,而且我也寫了很多由聖靈、由耶穌吟詠的詩。這是為了見證 神和聖靈,並藉由詩來傳耶穌。
我想說,這些詩獨樹一幟,不同於一般的詩。世上的詩人在寫詩的時候,通常是針對 神所創造的自然萬物和人類來寫,幾乎沒有關於萬物之主的內容。對此, 神說:「這是死的詩。」全能的 神不在其中,只光是吟詠萬物, 神豈不會感到失落嗎?
我想將更深刻的屬靈詩送給讀者,這是我的心意;另外,也想讓大家更瞭解身為詩主人的全能者,所以才寫下祂所啟示的詩。詩也是對 神的動工的一種告白。

我問耶穌最近該如何寫詩,耶穌回答說:「與其用文學吟詠自然萬物,你不如將 神、聖靈和我耶穌實際所行之事寫成詩。那都是實際的作為,所以將會是多麼有權柄的詩!」因此,從今以後我會如實地將奇蹟與神蹟,以及 神、聖靈和耶穌所行之事寫成詩。
當讀者們閱讀這些詩時,不僅 神、聖靈和耶穌,連作者我也都會為之感動。
 

2023.11.30

〈從信仰詩句找回生命意義?淺析鄭明析先生的詩文〉

蔡安迪

文學研究者大多都能理解,在西方文學悠久的傳統中,基督信仰自古至今都有著深刻的影響。[1]正如學者楊慧林所言,哲人所傾心的「詩性道說」與詩人所神往的「靈性憑附」是不斷地在發生交互作用的。[2]詩,有極高的能力,可以將神聖和藝術完美地結合。詩人們則不斷嘗試「呈現無法呈現的東西」;這些被遺忘的「詩性智慧」,有助於讓我們覺察到自我的「有限」,邁向「超越」的可能。[3]

德國19世紀神學家及哲學家,被稱為現代神學、現代詮釋之父的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是一位開啟西方近代浪漫主義思潮的大師。他在他那個深受啟蒙運動思想影響而有反宗教情緒的時代,希望能對當時知識份子輕視宗教的狀況做出澄清,並且重新定義宗教,因此施萊爾馬赫在他的著名大作《論宗教》一書中強調「宗教的本質既非思維也非行動,而是直觀和情感」[4]、「實踐是技藝,思辯是科學,宗教是對無限的感覺和鑑賞」[5],因此他說「對宇宙的直觀,就是宗教最普遍的和最高的公式」。[6]此外,施萊爾馬赫認為,詩、音樂最能表現宗教,而不是那些太過理性的哲學和科學知識。他認為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些有使命的人,由於自身擁有對宗教絕對的敬虔,因此能夠以強大的感知和表達,向世人傳遞一種對絕對者的仰望:

 

他向那些人描述天國和永恆,作為一個欣賞的和統一的對象,作為你們的詩歌所仰望的東西的唯一不竭的源泉。所以,他力求喚醒還在昏睡中的更好人性的萌芽,點燃對至高無上者的愛火,讓平庸的生命變成崇高的生命,讓大地之子與他們同屬的上天和好,使這個時代對粗鄙物質的依賴性保持一種抗力。[7]

 

以上可見在西方文學傳統中,基督信仰是如何與詩詞歌賦交織出最燦爛美麗的話語,澆灌著整個文化土壤,讓人們找到生命的可貴和光輝。

 

帶領西方近現代文明的宗教改革家們,也以基督信仰的精神創作了不少感人的詩句。在路德之前,教會的讚美詩歌皆用拉丁文寫成,路德卻以基督徒整體應該要平等的觀念,把許多難懂的拉丁文詩歌翻譯成德文,讓教會全體都能一同敬拜唱詩,期待使神的話語能藉着詩歌活在人們心中。此外,他也將他宗教改革「這是我的立場!」的信仰精神融入在詩句裡,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另外的宗教改革家,18世紀衛理宗的創始人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的弟弟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也以創作大量聖詩著稱。查理斯一生中都規律地寫詩,總數估計有七千三百首,甚至因為他在詩歌方面的成就太卓越,而使後世幾乎忘記了他作為傳道牧者的身分。

同時是一位多產而大量創作的詩人,身為東亞新興教會的創教領袖,鄭明析先生誕生於二戰結束的1945年,然而和平並未馬上到來,故鄉韓國立刻又發生了韓戰,而使他的童年陷入另一場恐懼和飢荒的陰影中。鄭明析先生的人生道路由此出發,在韓戰後貧瘠的鄉村生活的不易和苦痛中,不斷嘗試藉由基督信仰尋找一絲希望的可能。

特別,鄭明析先生在青年時代因服役而直接親身參與越南戰爭兩次。身為一個底層士兵,他無奈所有平民百姓被戰爭之框無情地奴役,於是他開始藉由文字,特別是詩句的書寫,對戰爭發出了最無奈的痛心和抗議,也表達對年輕生命逝去的淚水和悲情嘆息。這是鄭明析先生作為詩人的起點。

站在底層平民的立場,鄭明析先生除了在詩句中藉由記錄戰場的各種悲情,也對引發戰爭的上位者和所謂戰爭英雄提出尖銳的批評。他的詩句反省並批判戰爭中各種荒謬和二元對立、敵我之分的錯誤框架。反戰與對和平的渴望,正是他寫詩的起點:

 

 

戰爭你這傢伙

我不會對敵人開槍

但唯獨你

我必要置你於死地

在你死亡

踏入墳墓的那天

和平的世界

才會真正來臨

愛與喜悅的理想世界

才會真正來臨

 

戰爭,你這混帳

因為你

連我純真善良的語氣

最近都變得粗魯許多!

戰爭,你這怪物

因為你

我來到這陌生的土地

在叢林中

吃盡各種苦頭

 

啊,戰爭

因為你

這世界

化為慘不忍睹的血海

戰爭

你讓年輕人的胸口

爬滿了蛆

 

神會與我一同

在這地球村上

實現愛與和平的世界

必定會速速

將戰爭你逐出去

扔進地獄火海……。[8]

 

 

因為嘗試反戰相關的文學創作,讓鄭明析先生養成了寫詩的習慣。之後在1995年,鄭明析先生其他多樣化的作品開始刊登在韓國的《文藝思潮》月刊,也算是他正式以詩人的身分步入文壇。之後鄭明析先生陸續發表了暢銷詩集《靈感的詩》1-4集,這當中至少有十首詩榮登總括韓國百年詩史的《韓國詩大事典》(2011)。

正如史懷哲曾嘗試探尋歷史上的耶穌,[9]基督信仰也以各種不同於傳統的樣貌出現在各地。耶魯大學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1923-2006)教授也將耶穌形象的變遷置於文化史脈絡,反省歷史上的耶穌形象「最為明顯的特徵不是同一性,而是萬花筒般的多樣性」。[10]鄭明析先生的詩句中,也訴說自己如何在面對困苦生命歷程的同時,將耶穌基督詮釋為信仰者屬靈上的新郎,而寫下信仰之愛的美麗篇章:

 

 

服事

 

因凜冽的風

身體削磨

內心也削磨

烏黑頭髮

已成白雪紛飛

 

我如此經歷風雨

服事良人如待己身

願良人乘坐

我手親造的扁舟

沿著水鳥哭泣的江岸

划槳向前

 

直到走盡我的餘生

直到良人內心喜悅

譜寫詩歌新曲調

至歲月磨盡

都為他吟唱。[11]

 

 

即便經歷各種因為堅持信仰的獨立精神而經歷的宗教逼迫,即便年華老去、青春不在,鄭明析先生持續以詩句將基督詮釋為自己的新郎,細膩地用文字刻畫信仰之愛為一種精神上、靈魂上的戀愛。於是,這份將聖子耶穌作為新郎的愛,變成了鄭明析先生一生中克服各種困境的根本動力。

此外,在鄭明析先生的詩句中,鄭明析先生和家人之間真摯的情感,父母親情的點滴故事也充分展現:

 

 

某處傳來

神的聲音

我也與你

去了又回

你身為人

看不見我

渾然不知

我在身旁

與你同行

只因你我

太過靠近

 

離開故鄉

時隔已久

再次返鄉

如在夢境

想要先訪

父親之墳

於是前往

他的墳上

請安問候

 

即使叩門

也無聲息

即使呼喚

也無聲響

開啟墓門

只見空房

心中感嘆

時候到了

父親已去

天上國度

我的父親

離去已久

以致房內

蛛網深結

 

我獨坐在

墓室之中

回憶昔日

淚流成河

縱使你有

千里之眼

又有何用

父母與你

太過靠近

反而讓你

無法看見

更何況是

屬天父母

與你更近

你又怎能

得以看見

 

母親流淚

緊擁相迎

那是母愛

哺育之情

母親育我

恩情浩瀚

愛子心切

觸動上天。[12]

 

 

此外,古典的韓國文化中本來就有著一份對真理和是非對錯的執著,這在號稱朝鮮儒者忠誠典範的鄭夢周(정몽주,1337-1392)「向主一片丹心」的著名詩句中表露無遺。時代變遷,這種忠誠和敬虔在鄭明析先生詩句裡也依然存在,只是以基督信仰的形式表達著:

 

一片丹心

  

暴風雨

襲擊而來

暴風雪

狂亂紛飛

豈因歲月流逝

山嶽化為江水流淌

江水化為山嶽聳立

患難風暴

縱然襲擊

那內心

一如往昔

那模樣

一如往昔。[13]

 

 

 

幸福仍會前往

 

風雪大作的人生寒冬之中

幸福仍會前往

患難痛苦

椎心刺骨的生活中

我的希望

仍會達成

在那荊棘路上

幸福仍會前往

 

 

幸福

不願隨意迎向任何人

於是與風雪同行

邁向奮鬥掙扎的

痛苦道路

 

希望

也不願隨意與任何人生活

唯獨前往拜訪

忍耐堅持的人。[14]

 

 

鄭明析先生的信仰詩句,讓我們看見他即便身處20世紀人類文明劇烈變化中,對於追求真理的嚮往卻從未動搖。他對於幸福、希望的重新定義,也為我們打造出一塊能夠追求「精神獨立、思想自由」的「第三空間」[15]的心靈高度。   

時間越到現代,有學者認為,上個世紀西方文學最普遍的主題,是表現出一切都無意義,並且宣洩由此而生的厭倦、失望和孤獨的情緒,呈現出一個以「否定」換取「超越」的時代。[16]人們似乎都在後現代的懷疑和虛空的迷霧中感到茫然,而不知何去何從。是否正如部分學者所建議的,也許某些植根於「有限性與超越限度的他者」之間的神學語言,有助於讓我們走出「意義」消解的困苦。[17]身處西方另一隅的東亞,鄭明析先生的詩句,是否就代表著一種努力,讓我們在基督信仰和文學結合之中找尋到存在意義的可能?

20世紀東亞的主流論述是個「史詩」時代,國家分裂、群眾掛帥,革命聖戰的呼聲甚囂塵上。然而,如同王德威院士所提問的,是否時代中還存在有少數有心人反其道而行,以創作呼喚著「抒情傳統」,[18]彰顯政治變局之外更深刻的價值呢?鄭明析先生的動人詩句也許就巧妙地呼應了那個屬於古典的抒情傳統。

最後,學者也曾探討,沒有身處「邊緣處境」的親身經歷,不曾遭遇虛無和陷於絕望,任何形式的宗教歸信都是不真實的。而且宗教歸信也不可被簡化為一個普通的倫理問題,反而是一個對普通倫理的超越問題。因為若不超越「倫理的人」(Homo Ethicus)便無法建立起與神聖者的面對面的關係,從而真正成為一個「宗教的人」(Homo Religiosus)。[19]身為學術讀者也罷,或者信仰者的視野出發,我們藉由鄭明析先生的深刻生命話語,特別是他身處被世人視為異端、邪教教主,受到各種無情批判、踐踏之際,依然在細膩的詩詞語句裡,讓基督信仰發出愛的光亮,可以說就是一種「宗教的人」(Homo Religiosus)的超越性典範。鄭明析先生詩句中的「獨立信仰之追求」和「深刻抒情的筆觸和呼喚」,也許就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當代文化裡,所遺漏缺少的那份充滿人格魅力,還有熱情的、深切的、美的宗教情感。[20]也像是施萊爾馬赫所言,鄭明析先生的詩句喚醒還在昏睡中的美好人性,也點燃我們對信仰的追求動力,讓平庸的生命,能有機會保持對物質和庸俗的一種抗力。也讓我們看到即便在所謂的後現代社會,基督信仰在文學中依然充滿活力,為世界帶來更新的力量。也如姜台芬教授所言,聖經影響下的文學,持續從另類的、非傳統角度,提示新時代問題的癥結。

  

 


[1]詳見姜台芬,〈聖經與西方文學——代序〉,《聖經的文學迴響》(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12)。或見姜台芬,《創世記精意新探》(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12)。或見劉建軍,《基督教文化與西方文學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1-14。

[2]楊慧林,〈“詩性”的詮釋與“靈性”詮釋〉,《長江學術》2006年01期,頁126。

[3]楊慧林,〈“詩性”的詮釋與“靈性”詮釋〉,《長江學術》2006年01期,頁128。

[4]施萊爾馬赫著;鄧安慶譯,《論宗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頁29。

[5]施萊爾馬赫著;鄧安慶譯,《論宗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頁30。

[6]施萊爾馬赫著;鄧安慶譯,《論宗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頁32。

[7]施萊爾馬赫著;鄧安慶譯,《論宗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頁8。

[8]鄭明析,《戰爭是殘忍的。愛與和平》(第二冊),頁151-153。

[9]Albert Schweitzer, 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 : a critical study of its progress from Reimarus to Wrede, (London: Suzeteo Enterprises, 2011),pp3-5.

[10]〔美〕帕利坎(J. Pelikan)著;楊德友譯,《歷代耶穌形象》(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頁5。

[11]鄭明析,〈服事〉。

[12]鄭明析,〈孝順〉。

[13]鄭明析,〈一片丹心〉。

[14]鄭明析,〈幸福仍會前往〉。

[15]王德威曾研究劉再復的文學精神:『當年陳寅恪悼王國維的名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貫串字裡行間。劉再復則更提出追求精神獨立、思想自由,就必須打造「第三空間」。……他甚至不認為自由便是西方哲學家所說的「自由意志」,也與當代自由主義大相徑庭。 「自由乃是一種『覺悟』,乃是一種在嚴酷限制的條件下守持思想的獨立和思想的主權, 並在種種現實的限制下,進行天馬行空似的的精神價值創造。」 正因為有此覺醒,他提出「第三空間」。相對於祖國與海外所代表的第一和第二空間,「第三空間」看似虛無縹緲,卻是知識分子安身立命之處。 ……』詳見王德威,〈山頂獨立,海底自行〉:https://www.linking.vision/?p=5283

[16]楊慧林,〈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的神學傾向〉,《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3年04期,頁9。

[17]楊慧林,〈當代神學對文論研究的潛在價值〉,《文藝研究》2004年03期,頁42。

[18]詳見王德威,〈山頂獨立,海底自行〉:https://www.linking.vision/?p=5283

[19]段德智,〈試論宗教對話的層次性、基本仲介與普遍模式:三論21世紀基督宗教的對話形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5卷第4期(武漢,2002),頁426。

[20]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在尚未完全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徒前,曾經反省過東方文化,認為在「文化源泉里,缺少美的、宗教的純情感,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文化源泉里缺少情感,至少總是一個重大的原因。現在要補救這個缺點,似乎應當拿美與宗教來利導我們的情感。」、因此陳獨秀當年曾經主張過,要把「耶穌崇高的、偉大的人格,和熱烈的、深厚的情感,培養在我們的血里」詳見陳獨秀,〈基督教與中國人〉一文。

《同行》――如此,能與詩同行,也與師同行

太陽光(作家)

讀「好詩」能養護你「詩的腦」。
人們以為自己不愛讀詩。讀不懂詩。但或許並不如他所想像的。

「詩的腦」是個神祕的區塊,每個人都有的祕密花園角落。有的人大,有的人小;有的人綠意盎然,有的人槁木死灰。正如一座宮廷花園或窗台上壓克力盆的小花圃,各有不同樣貌,也各自都存在那裏。

「詩的腦」,是每個人終究會發現的地方。有的人小的時候就知道,有的人要到晚年,甚至最後彌留時刻,會在腦海浮現或從口中緩緩吐出,詩的餘韻或者殘羹。

那都是她的呈現。

「詩的腦」開啟時,會連結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一個是你張開眼就必須要面對的現實,一個則是閉上眼就可以超越、穿越的時空。「詩的腦」會將兩個世界妥善地銜接起來,就像一座橫跨海峽的跨海大橋。

當你對眼前的困境感到疲憊厭倦,不知下一步該如何前進的時候:
那時開啟「詩的腦」的門。
如果上了鎖,而鎖頭已生鏽,就得要拿點油來潤滑擦拭,然後記得下次要定期保養。
當炎炎夏暑難消、秋風颯颯坐立難安、冬日瑟瑟發抖,不論何時心神不寧、無法定心做事的時候,就是該幫「詩的腦」添加養分、清除雜草、整頓土壤的好時機。
那春天呢?那是到外面曬太陽、吹風的時候。

詩人鄭明析先生1995年曾投稿到《文藝思潮》月刊,正式以詩人身分踏入文壇,至今寫了超過四千五百首詩。這次出版的詩集中,他提到因時間有限,很難每天寫詩,就邀請聖靈與自己一起寫詩。所以這些詩,看起來是生活中的體會,但卻是屬靈的詩,因為是有聖靈參與。

於是,這些屬靈的詩,成了最好的「詩的腦」的花園養分。
成了陽光、風、與露水、雨水。還有空氣。
現今時代下,我們腦袋最需要的就是新鮮的空氣。

這本詩集與過往不同,詩集一開始就從季節的風聲雨聲、詩嬌嗔淘氣地指示詩人用講的就好,千萬不要寫下;又以〈毫無矯飾的詩〉的姿態,大剌剌地躺下、徜徉在大自然裡。〈和平〉以雪花為主角,曼妙的舞姿在空中旋轉,彷彿真的看見了飛揚飄逸的白色雪花,如同象徵和平的白鴿鼓動翅膀飛翔;詩人也在〈真的好想讓他們看見,我故鄉〉、〈康乃馨〉真情吐露了對已故父母的思念,因為自己已達成了年輕時的承諾。然而,即便一生輝煌成就,詩人在〈承擔的靶〉也沒有掩飾為了天的旨意,自己成了眾矢之的的辛酸苦楚。最後以〈眼淚〉的詩句與詩人手繪的「蠟燭」圖像,總結了燃燒自己的肉身歲月,流滿整身的熱蠟眼淚,照亮了滿室黑暗的一生寫照。

這本詩集既「平易近人」也「燦爛奪目」;「平易」在於七十多年如同一日,每天如飲水般,如昔不變地事奉著 神,緊緊地黏在詩的身邊,如同少年初次相遇時那般純粹。「燦爛」是在詩人驚滔駭浪、充滿變故的日子中,他的信念與言行依然屹立不搖。詩人與我們一樣會遭遇患難困苦、追思故親;但與我們不同的是,無論如何都會首先仰望天,在乎  神的想法更甚於自己。

鄭明析先生,這位詩人真的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師。
 

(取自詩人鄭明析_靈感的詩11《同行》推薦文)

 

詩,持續流動:

從兩首詩出發,解析詩人鄭明析的詩作之多樣性

 

韓國文學評論家/紅光

此處我選了兩首詩人「談論詩」的詩,跟大家分享。一首是〈詩的女人〉,一首是〈詩持續流動〉。這兩首詩是詩人鄭明析「為什麼寫詩」,還有對他來說「詩是什麼」,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也可以說是包含了他的「詩論」的作品。

廣義來說,這兩首詩屬於「談論詩的詩」,屬於「Meta-poetry」(後設詩)的範疇。

首先是〈詩的女人〉。

 

詩的女人

 

在悲傷的日子

在孤獨的日子

我遇見了妳

我生下了妳啊

在人生

寂寞孤單又冷清的山谷中

妳過來找我了啊

倘若我 連妳也丟棄

在我踏入墳墓的那日

能在世上留下什麼

 

在我胸中

落葉飄零堆積

暴風雪也層層堆疊

此時妳過來找我

縱然我如此煎熬痛苦

也沒有丟棄妳

因我深愛著妳

於是讓妳長久流傳後世

為我做見證

為了深愛我的人們

為了見證天

 

首先,當我們把〈詩的女人〉這首詩理解成「是來自他自身經驗」的「自我告白詩」的時候,可以推測詩人之所以「遇見詩」,亦即「詩之所以誕生」,並不是在他喜悅的時候,而是出於他每天生活中充滿悲傷、孤獨與寂寞的狀況。所以,是從絕望中生出了「詩」這個希望。

詩人針對生活中遭遇的「試煉」,寫了空間上與時間上的比喻,第一段體現了偏僻孤獨的空間氣氛,形容說「在人生/寂寞孤單又冷清的山谷中」;第二段則體現了時間,也就是季節的感覺和情感的部分,形容說「在我胸中/落葉飄零堆積/暴風雪也層層堆疊」。

 

詩所使用的語言雖然不是現實中會說的話,但這裡所使用的「比喻與象徵」,正是創作詩很重要的原理,是能體現詩隱密滋味、極具代表性的修辭法。

正如前面寫到的:詩人靠近「詩」的時期,並不是在人生季節當中花開和蜂蝶飛舞的華麗春天,也不是在綠意盎然的夏天,而是必須經歷秋冬淒涼、寒冷的逆境,才找到「詩的靈感」、發想了「詩意」。他告白說,當時雖然他那麼痛苦,仍沒有放下筆,而是繼續寫詩了。所以可以說這位詩人把詩看成「人格體」,用「你」來稱呼詩。從詩的主題也可以知道,他用心愛的伴侶「女人」來形容詩。「詩的女人」,意味著詩就是心愛的女人。

詩人鄭明析也跟其他詩人一樣,透過「寫詩」來深刻反省自己,跟「內在的另一個自己」面對面溝通,藉此經歷了「自我療癒」的過程。這就是詩文學擁有的魅力,具有可以包紮傷口與撫慰的力量。

但是他之所以不丟棄詩、繼續寫下去,原因並不只是單純從詩得到慰藉,而是因為他有時代的使命感,他把自己人生的路程認知為一種歷史,其中很大的目的是為了留下紀錄的遺產,因此才寫詩,這部分在這首詩當中很清楚地表達了。

 

再來讀讀相關的詩句:「倘若我 連妳也丟棄 / 在我踏入墳墓的那日 / 能在世上留下什麼」「於是讓妳長久流傳後世 / 為我做見證 / 為了深愛我的人們 / 為了見證天」這些詩句可以讓我們推測出,他的人生並非只是停留在個人「小我」,而是達成天主的歷史性旨意,這種「大我」的人生。所以對詩人鄭明析來說,詩是心愛的女人,也可以說是「見證人」,他想要把詩當成遺產留給後代,讓後代也去傳達天主的歷史性旨意。

 

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了「詩人為何寫詩」。接著我們來看下一首作品〈詩持續流動〉。

 

詩持續流動

 

如同江水

持續流動

如同青草露珠

持續流動

如同春天

冰雪消融 

持續流動

詩 也持續流動

如同穹蒼雲朵

持續流動

 

詩的流動啊

水的流動啊

歌曲的流動啊

演奏的流動啊

啊!

是人生的流動

 

就像這首詩最後一段概括整理的那樣,對於詩人來說,所謂的詩是什麼呢?「詩是水,也是歌曲,也是演奏,也是人生。」他這樣定義詩了。「水、歌曲、演奏及人生」,這所有的單字都順著起伏與曲折的韻律而擁有流動的意象,有這個共通點。

第一段中羅列各種「水」的形態,有江水、露珠、冰雪、雲朵,雖然這些都同樣具有水的屬性,但是它們流動的樣子、感覺和強度都不一樣。這點也可以說明詩的語言、意象和格律的多樣性。這也意味著,就算是以同樣的題材或動機來寫詩,但是隨著時代、隨著詩人的特質,會帶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共鳴。因此,按照詩的類型就開出了許多分支的流派,可以說「詩」的文學史就是這樣發展過來的。

此外,水是能讓所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元素,也擁有融合的屬性。同樣地,「詩」文學也是一個可以讓全世界民族和文化都一起溝通交流的殿堂。

 

回溯詩的歷史可知,詩的體裁原本來自於「歌曲」。但是近代社會需要可以表現複雜生活樣式的新體裁,於是小說開始萌芽,詩的呼吸開始漸漸變長,有「散文化」的趨勢。就這點來看,我們可以瞭解到,詩原本可以配合節奏來唱的歌曲機能,就逐漸減少了。

然而,詩人鄭明析寫詩的風格依然表現出語言的簡潔性和韻律感。他的詩大體上都很短,以壓縮的形式使用節制的語言,同時也展現詩的精神。尤其他用三音節、四音節來組織一行,配合一定的字數而具有反覆的格律,這點特別出色。這種一定音節數的反覆就會形成一種韻律。中國的古詩也有四言、五言或七言,這種一定字數的規格,是極具代表性的格律詩的一種。

詩人鄭明析並不使用華麗的單字和文體來寫詩,他寫的是日常生活經歷與體會的東西,不會拖泥帶水地寫,而是很直率地寫。精鍊、沒有累贅的語言本身就成了詩。這樣的詩,用很短的呼吸也很容易念,所以讀者也可以沒有負擔地來品味。

 

如同剛才所說的,詩本身就是歌曲和演奏,詩人鄭明析特別歌唱、演奏了「人生的流動」。尤其是「幸福」和「痛苦」這兩個單詞,他並不覺得是互相衝突敵對的觀念。大部分的人都覺得風雨消失之後幸福才會來臨,而一直等待那時候,但是這位詩人反而告訴大家,真正的「幸福 / 不願隨意迎向任何人 / 於是與風雪同行 / 邁向奮鬥掙扎的 / 痛苦道路」。這是因為人生同時存在著「光與影」這對立的二元性,會啟迪人類,使人感受人生的意義與幸福。

所以詩人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許多高貴的人生道理,那就是「風雪中的幸福」、「掙扎奮鬥後的傑作」、「苦味盡頭的甜味」,以及「犧牲之後的復活」。

 

許多文學人士說:「文學是生活。」有些人說得理所當然,有些人則說得真摯誠懇。以這樣的意義來看,這本詩集的作品可以說是確保了真正的文學本質。

因為在詩人鄭明析的詩當中,包含了「所謂詩是什麼」這種對文學的哲學性見解,包含了人生故事,甚至包含了神的歷史,這寬廣範圍的世界都在他的詩當中。透過兩首詩探索了詩人鄭明析「對詩的想法」。從現在起,請各位親自閱讀看看,感受「詩」文學的奧妙吧!

 

 

緣起

 

CGM總裁鄭明析牧師為韓國詩人,從二十三歲起開始寫詩,1995年投稿登上《文藝思潮》月刊,正式以詩人身分踏入文壇,至今寫了約四千首詩;詩作有十首收錄在韓國百大詩典中,數百首已以詩集形式發表。在台灣,透過明人出版社已出版了八本靈感的詩詩集。

2024年春,詩人鄭明析靈感的詩第11集《同行》出版。有鑑於2021年第一屆明人青年創作獎首次舉辦,獲得各方支持與鼓勵,明人出版社今年繼續推出第三屆比賽,推廣鄭明析「人人皆是詩人」的想法,以及長年服事三位和耶穌、蘊含在詩作中搭配神的時機和旨意,與神、聖靈同行的理念和精神,鼓勵年輕人究其寫詩的根源,以詩文、聲音、音樂、影像進行創作,期盼鄭明析的詩作能對社會發揮正向影響,在時代人們內心的荒漠裡開展一片可安歇且盎然的心靈綠洲。

 

參賽辦法

 

報名表下載

 

徵稿主題

「同行」

 

「我 / 任誰看來 / 都彷彿 / 獨自一人 / 然而我並非獨自一人 / 聖子與我 / 良人與我 / 總是同在同行

而我 / 不會獨自一人行走 / 也不會獨自行動 / 與全能者一起 / 與主一起 / 與聖靈一起 / 我不孤獨 / 也不感到寂寞」

——鄭明析〈並非獨自一人〉

 

想法中不遺忘,生活中不遺忘,行動中不遺忘。

詩人鄭明析的詩中、話語中和生活中,總是天與我,總是有良人有我,

今年以同行為主題,讓同行成為相愛的生活,成為最棒的祝福。

 

參賽辦法

一、 參賽主題

本次詩作組徵稿,將提供詩人代表詩作十一首(見附檔),參賽者於閱讀後掌握詩人情感、精神與思想精髓,以「同行」為主軸創作詩。

影片創作組參賽者則從指定七首詩作(見附檔)當中選定一首,予以影片創作詮釋。本次比賽分為兩種創作類型,請擇一投稿:

 (一)詩作創作組

 * 純文字創作,以現代詩體裁為主。

 * 不得以AI輔助創作。

 * 請以 word 檔投稿,檔名以「姓名_作品名稱」標示。

 (二)影片創作組

* 作品內容創作必要條件:

(A) 進行畫面MV創作時,要將全詩融入影音作品當中,不可竄改任何字句。

(B) 使用提供曲目進行畫面MV創作及重新編曲製作時,原詩(詞)要傳達的核心意涵不能消失,可因編曲需求適當地調整或加強字詞的安排。

(C) 畫面MV創作,用實拍、2D動畫、3D動畫方式呈現皆可。

* 影片長度以 120~300 秒為限(含片頭、片尾)

* 收件格式:16:9,1920*1080 mp4檔案,檔名以「姓名_作品名稱」標示。

* 在運用音樂上,請使用自行創作音樂或創用CC授權音樂,或是自行索取相關音樂授權證明。

* 可使用AI輔助創作,但需註明。

 作品請連同報名表,投稿請寄於以下信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二、 參賽資格:

  1. 本次比賽擴大參與族群,將不限年齡,舉凡有意者皆可報名。
  2. 本次活動不需報名費用。
  3. 本次徵稿比賽請擇一投稿,同件作品不得重複投稿。
  4. 參賽者所投稿之參賽作品須保證其原創性、作品未曾於國內外參賽得獎,且作者須擁有其所有權。比賽以不違反著作權法、公平正義為原則,若違反以上規則,主辦單位有權取消得獎或入選資格。

 三、 賽事時程:

  1. 參賽者投稿:6/15開始徵稿,9/15 截止收件。

連同報名表格和參賽作品,一同寄至徵稿信箱: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1. 評審評選:9月下旬進行決選,10上旬舉辦頒獎典禮,時間另行公布。

得獎者將一一通知。

四、 注意事項:

  1. 參賽者須提供創作相關理念,做為日後公開展示之用,並同意不收取版權費用。
  2. 參賽者投稿後,同意主辦單位使用參賽者提供之個人資料,使用範圍僅限於線上展覽、徵稿比賽相關活動使用。
  3. 主辦單位得以對得獎作品進行拍照、攝影、出版品、翻譯或社群之製作及宣傳。
  4. 參賽者投稿件若資訊不足、參賽作品未繳交完全時,主辦方有不收件、不主動提醒之責。
  5. 參賽者投稿作品將使用於本次徵稿活動使用,主辦方得無償使用作品,用於活動宣傳、攝影、翻譯、出版品之製作及宣傳。

獎金

為鼓勵創作,本次徵稿比賽針對投稿類型設置獎金,期盼更多人投稿,獎金如下:

*獎項:詩作創作(個人)

首獎:新臺幣 12,000 元

二獎:新臺幣 7,000 元

 *獎項:影片創作(個人)

首獎:新臺幣 12,000 元

二獎:新臺幣 7,000 元

 *影片創作團體獎 (一組人數不限)

新臺幣 15,000 元

 

 

 

詩人鄭明析的詩作特色

 
 

詩人鄭明析的詩獨樹一幟,不以詰屈聱牙為美,而是以樸質的文字,向創造天地萬物的絕對神──聖三位獻上告白的靈性詩作。「難以言喻之處,以詩來表達。」他常說,任何人都是詩人,看似平凡的日常,若以詩的形式捕捉,變能展現個性、天品,那就能成詩。即使無法出版成冊,而是自得其樂,也是一位詩人。

鄭明析的詩作以信仰為出發點,內容多為歌頌大自然、造物主,描述自身信仰經歷,作品的精神涵蓋可見與不可見的世界。他的詩留下許多與神之間的對話,有些詩是他的肉體被靈緊緊抓著寫下的,是他以靈、以魂數百次去靈界,將所看到的內容寫下;也有行走人生路的刻骨銘心,將生活中的各樣無法以文字完全傾訴的辛酸苦痛,以詩歌記頌。

每每談及自己的詩作,詩人總說:「神讓我吟詠出祂想吟詠的詩……我想將更深刻的屬靈詩送給讀者,這是我的心意。」願所有人在閱讀他的詩之際,能感受到與神同行的深刻與美好。

 

詩的理念

 

詩人自序:〈透過詩的聲音,尋找到永恆存在的人生路  

 

  聖靈跟我談論詩時說:「如果你想把詩寫好,就以你當天的經歷與體會為題材,每天寫上一首吧!」不過就算只寫一首,每天寫仍然不簡單。我自己很難獨力完成,於是拜託聖靈跟我一起寫,我說這樣寫的詩才值得一看,而且大家要閱讀這種屬神層次的詩,才能正確地感知詩的內容,聖靈聽了之後便答應了。
  然而我太過忙碌,做不到每天寫一首,不過當詩興一來,我一天可以寫上十首,甚至二十首。聖靈說:「能寫時就寫吧!」然後與我一起寫詩。因此這些詩在我看來,幾乎都是屬靈的詩。雖然內容是吟詠大自然或是描述我所經歷的事情,但全部都是聖靈賜予我的靈感。

  我是去越南後開始寫詩的,第一次寫詩是在二十三歲左右。我曾將詩寄到韓國國軍廣播電台,後來收到通知說我在徵稿比賽中獲獎。那時是1967年。之後我繼續寫詩,1995年曾投稿到《文藝思潮》月刊,正式以詩人身分踏入文壇,至今寫了超過四千五百首詩。
  我經常進入神靈的靈界撰寫讚美創造天地萬物絕對神──聖三位的詩,言語無法表達的造物主深奧之事,都以詩的比喻來描述。有些詩是我看著大自然、看著人來寫的。萬物的主人── 神說會為我代筆,這樣寫出來的詩也頗多。

  關於如何寫作,聖靈和耶穌都教導過我,祂們說:「如果直接按照現實狀況來寫,雖然會有真實感,但在文學層面無法獲得好評。」另外還提到一點:「如果只考慮文學性,讀者可能不太清楚是在什麼情況和處境中寫下的。」因此,我在寫詩時雖然基本上都會採用比喻法,但也同時會保持現實性。
  偶爾會有些詩,非得要我親自說明那是這時代 神啟示的詩才能讀懂,但大部分的詩我都寫得讓任何人一看就能輕鬆理解。有些詩或許不像詩,不過讀了卻能明白現實狀況,意會到:「原來是在這種情況下寫的啊!」
  我認為,就算不像我這樣寫詩,任何人也都是詩人。把平常的表達用詩的方式寫下來,那就是詩。食物也是一樣,拿著同樣的米,把它做成年糕,它就是年糕;把它做成白飯,它就是白飯。如此一般,即使是同樣內容,只要改用詩的語言來寫,那就會成為詩。
  別人的詩固然好,但自己也能透過寫詩,展現出個性化的詩的世界。哪怕有人讀了會說:「這不是詩呀!」但自己覺得那是詩,那便是詩。即使無法出版成冊,只是自娛,作者也算是詩人。「由誰來寫」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我作為詩集的作者想說一句話:「詩是這時代 神的默示。」因此,要解讀詩,才能解讀這時代 神的愛。 神讓我吟出 神想吟詠的詩,而且我也寫了很多由聖靈、由耶穌吟詠的詩。這是為了見證 神和聖靈,並藉由詩來傳耶穌。
  我想說,這些詩獨樹一幟,不同於一般的詩。世上的詩人在寫詩的時候,通常是針對 神所創造的自然萬物和人類來寫,幾乎沒有關於萬物之主的內容。對此, 神說:「這是死的詩。」全能的 神不在其中,只光是吟詠萬物, 神豈不會感到失落嗎?
  我想將更深刻的屬靈詩送給讀者,這是我的心意;另外,也想讓大家更瞭解身為詩主人的全能者,所以才寫下祂所啟示的詩。詩也是對 神的動工的一種告白。

  我問耶穌最近該如何寫詩,耶穌回答說:「與其用文學吟詠自然萬物,你不如將 神、聖靈和我耶穌實際所行之事寫成詩。那都是實際的作為,所以將會是多麼有權柄的詩!」因此,從今以後我會如實地將奇蹟與神蹟,以及 神、聖靈和耶穌所行之事寫成詩。
  當讀者們閱讀這些詩時,不僅 神、聖靈和耶穌,連作者我也都會為之感動。

2023. 11. 30

 

同行相關詩作

 

 詩作創作組參考詩作

 影片創作組參考詩作

 

 

詩評

 

 靈感的詩3 詩的女人

靈感的詩4 以詩來訴說
靈感的詩5 幸福會來臨
靈感的詩7 詩,多美好
已出版詩集
靈感的詩8 相遇
靈感的詩11 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