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理–台灣的歷史

攝理─台灣的歷史

❦ 台灣攝理歷史專欄 ❦

攝理福音傳到台灣已經三十餘載,從一個教會到現在全台超過二十個教會,教友也從一人增加到數千人。過程中有許多 神的動工加上眾人之力,本專欄將記錄台灣攝理發展的真實過程,將榮耀歸給 神,也感謝一路走來為這歷史付出的每一位。


✱ 台灣初果實 ✱

鄭明析老師常常按著地球儀為了全人類禱告,希望全世界人們都能相信 神。開始在韓國各地建立教會之後,也總是禱告攝理的話語能傳揚到其他國家。一九八七年有位韓國長年部姐妹,因為先生工作外派到台灣,於是她和孩子也跟著到台灣。臨行前她跟老師辭行,老師鼓勵她在台灣傳道。

來到台灣後,儘管她不會講中文,只能講英文,還是陸續傳道了一些生命。然而,台灣畢竟是一個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為主的國家,不容易轉變成一神信仰。有時遇到喜歡攝理話語的生命,卻無法下定決心為這福音擺上一切。在福音歷史的開端,需要的不單單只是相信 神、願意上教會的信仰者,而是必須體會到這是一個「歷史」,願意付出一切打下歷史根基的基準者。

後來老師對這位長年部姐妹說:「妳要去游泳池,邊游泳邊運動,很努力的人都在那裡。」(註:整理自二〇一八年三十週年活動老師的連線話語)當時這位姐妹送孩子去YMCA學游泳,而淑德姐妹是孩子的游泳教練。她發現淑德姐妹個性開朗、人格也很好,終於有一天鼓起勇氣問淑德姐妹說:「我們有個聖經課程,妳想不想聽聽看?」原本都設想好假如對方猶豫不決或是拒絕的話,該怎樣應對,沒想到淑德姐妹一口就答應了。原來,淑德姐妹在原本的教會信仰正面臨瓶頸,無法在教會的教導中更多感受到 神,所以深刻地向 神禱告懇求,希望能得到 神的教導。通常基督徒遇上問基督徒時不會問說:「你要聽聖經課程嗎?」因為本來就是上教會的人,不需要再傳道。所以聽到攝理的姐妹這樣問她時,淑德姐妹覺得這是 神給她的禱告回應。

因為語言不通,所以淑德姊妹用中、英、韓三種語言交雜的方式聆聽三十個論。透過攝理的話語,解開了她對聖經的疑問,於是在一九八八年,她下定決心要前往韓國跟話語的主人——鄭明析老師見面。淑德姐妹第一次跟老師打招呼時,老師說了一句話:「妳怎麼現在才來?」這是因為老師已經為了台灣禱告了很久,甚至比台灣人更期待這福音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當時老師在首爾落星岱教會牧會,有大批的大學生跟隨老師,淑德姐妹看到這麼多年輕人跟隨老師,更覺得老師是一位了不起的精神指導者。「話語真的很好,但老師到底是怎樣的一位呢?」就像當初耶穌出現時,人們驚歎耶穌所傳達的話語之外,也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了確認這點,淑德姐妹在韓國立下了四十天的禱告條件。就在剛好滿四十天的日子,她遇到一位聽得見靈音的姐妹,這位姐妹並不知道淑德姐妹的禱告內容,卻告訴她:「主耶穌要我告訴妳,『這世上愛我的人很多,其中最愛我的人是鄭明析。妳要幫忙傳揚福音。』」對淑德姊妹而言,「最愛耶穌的人」是明確又肯定的答案。馬太福音二十二章中耶穌教導「愛」是最大的誡命,老師不但實踐這話語,更是做到主耶穌認定的地步。

另一方面,淑德姐妹也有些許不知所措,因為自覺渺小,只是一個平凡人,只是單純很喜歡話語,怎麼會有能力幫助老師呢?有次老師告訴淑德姐妹:「妳在這邊可以一直開心地學習,但是自己的國家要自己救,所以妳要回去好好堅持下去。」這句話讓淑德姐妹對於救援自己的國家民族產生了使命感。原本淑德姐妹已經申請到YMCA美國的獎學金,但在體會到這歷史的重要性之後,毅然決然放棄難得的獎學金,決志開展台灣的攝理。老師任命淑德姐妹為宣教士,在台灣建立教會、繼續傳揚福音 。

 


✱ 家庭教會時期 ✱

一九七八年,鄭明析老師正式上首爾展開歷史,雖然已經立下足夠的屬靈條件,皮箱裡也預備好寶貴生命話語的圖表,但仍不得不解決最基本的吃睡問題。最早期跟隨過老師的人們,因為覺得太辛苦,到最後只好告白說:「跟著老師總是會伴隨著飢餓和睡眠不足的問題。」老師也曾煮一包泡麵跟好幾個弟子一起吃。之後展開福音三十幾年,已聚集數萬名群眾,卻仍租屋來建立教會。聖子主告訴老師:「房子以後也可以蓋,但宣教就像女人生孩子是有時機的。所以要先在屬靈上站立,之後就會有經濟的祝福。」老師順從聖子的話語努力實踐,現今不但在六十個國家撒下福音種子,也在韓國和世界各國買下了上百個 神所預備的聖殿。

一九八八年,儘管淑德姐妹在韓國得到老師的教導後,帶著滿滿的使命感回到台灣,實際上展開歷史時卻必須經歷許多現實中的困難。淑德姐妹從周圍的親友開始傳道,慢慢聚集了幾個生命,但因為大家都有原本上的教會,因此禮拜天上午在自己的母教會做禮拜,下午則聚集到YMCA萬華會館聆聽攝理的話語。很快地,大家渴望能聆聽到更多的真理話語,於是決定正式成立攝理教會。然而因為人數不多,不足以負擔一個獨立教會的經濟,所以幾個姐妹一起租了一層公寓,白天是聚會的地方,晚上則是大家睡覺的通鋪,台灣攝理進入家庭教會時期。

在初創期因為教會的根基還不夠穩固,需要更多人投入全職宣教。即便不是全職宣教,許多初創期前輩也幾乎奉獻了他們所有的薪水來支援教會。初創期的周雪玲姐妹分享說:「那時常常下班後就去市場買菜,然後回去跟大家一起煮來吃,覺得非常快樂。」幾個姐妹住在教會一起分攤教會房租,這也代表她們沒有個人的空間。每天清晨早起禱告、獻上清晨禮拜之後不久就去上班,下班後回到教會還要幫忙講義、照顧生命。這是初創期教會的日常。

一九八九年年底被傳道的林暉川弟兄分享當年自己初到金華街教會,對於幾位姐妹致力於宣傳福音印象深刻。

『進去教會後就一起吃飯,我就問『你們這裡是教會喔?』
『對啊!』
『可是我們在這裡吃飯,這裡不是餐廳嗎?』
『對啊!這邊收一收,我們就可以做禮拜!』
對於餐廳可以變成教會這一點,我覺得很新奇。
那時候我吃飯吃著就發現,怎麼一起來的同事不見了,餐桌上只剩下我?我就問他們『跟我一起來的同事去哪裡了?』
『他們在旁邊聽課!』
我打開窗簾,發現『原來這邊還可以講義!』

我又問他們日常的作息,他們說早上會去運動。我覺得一起運動很好,可是一聽到六點,覺得有點早,但還是覺得不錯。我又問『你們六點運動,那幾點起床呢?』『我們五點起來禱告。』六點要運動對當時的我來說已經很了不起了,竟然還要五點起來禱告,我覺得台灣真的有希望!
我又問『五點要起來禱告,那之前幾點預備呢?』『四點起來盥洗!』那陣子剛好是台灣教會立四十天晨禱條件的期間,他們為了傳道而禱告,後來真的傳道給我們了。當時我對這個教會真的肅然起敬,而且他們都是在職青年,竟然這樣生活,我就覺得我也要成為這樣的青年!」

當時暉川弟兄原本已經拿到出國留學的獎學金,聽了話語之後被 神感召,體會到「可以少一個博士,但不能少一個傳講話語的講師。」他毅然決然放棄出國的機會,致力於為 神的歷史奔跑至今。

因為前輩們的付出,教會成長迅速,一九九〇年又搬到了稍大一點的泰順街教會,並且迎接到第一位來到台灣牧會的韓國宣教士——成有真牧師。位處公寓的泰順街教會雖然努力宣教,卻仍未脫離家庭教會的形式,只是空間變大一些而已。直到一九九一年迎接鄭明析老師第一次台灣巡迴之前,因為教會人數多到泰順街教會難以負荷,因此就搬到了汀州路教會,那時才脫離了家庭教會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