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住民跨族群展演 以歌聲傳遞文化與祝福
2025年9月27日(週六)下午,台灣原住民族新青年文化交流協會與原音初響團共同主辦的「Wadihang原音再響」族語歌謠與創作曲發表會隆重登場。本次活動由主勝利教會提供場地,免費向大眾開放,邀請民眾共襄盛舉。
「Wadihang」在阿美族語中意為「回音、共鳴、反響」,象徵族人以歌聲與旋律回應天的恩典,也讓文化的聲音再次回盪於社會。今年的音樂會是繼2023年首次成果展後的延續與深化。主辦單位表示,原住民族歌謠不僅是文化與記憶的載體,更是族人向天獻上敬拜與感恩的方式,是上天所賜的文化寶藏。因此,團隊再次以「Wadihang原音再響」為主題,舉辦原住民族語歌謠創作成果音樂會,期盼更多人聽見並珍惜這份文化回音。
顧問Kaniw牧師在致詞中提到,過去因深感馬太鞍古謠珍貴,但多以口耳相傳,缺乏完整保存,因此特別邀請在音樂圈深耕多年的黃德賢老師深入部落,採集並編製成教材,讓孩子能世世代代學習與傳唱。去年團隊已在部落舉辦小型成果發表,而今年的音樂會則以更完整規模呈現,承接並延續這份心意。
此次演出籌備歷時兩年,以阿美族曲目為主,並集結了阿美族、布農族、排灣族,以及客家、閩南與漢族等不同族群的青年,以歌聲與舞蹈展現合一。
多元曲目 生活、文化、信仰交織
音樂會曲目豐富多元,從阿美族兒歌〈水壺〉、〈數字遊戲〉、〈野菜歌〉到婚宴舞曲〈HOIYAAN〉,再到鋼琴獨奏〈阿美族兒歌組曲〉,以及創作曲〈我心如鹿渴慕溪水〉、鄭明析牧師的〈十三次阿們頌〉與〈自然聖殿〉。音樂不僅展現祖先的智慧與族人的情感,也傳達出「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的真義。
參與的表演者以最真摯的聲音與舞蹈,將信仰、文化與土地緊密連結,帶給現場觀眾深刻的感動。正如一位成員所說:「我們雖然來自不同族群,但卻能感受到彼此的聲音與心靈很合一,把神所賜的一切恩典化為歌聲,分享給更多人。」
從文化到生命的見證
壓軸時刻,Kaniw牧師分享,故鄉馬太鞍因颱風堰塞湖溢流而受災,內心百感交集。他說:「原本看到舞臺鋪的是土灰色的地板時,心想怎麼會鋪這個顏色?後來覺得,這就像是站在我故鄉的土地上。雖然土地受災,但當我們勇敢唱歌、努力為他們加油時,心情也會不一樣。」並以〈自然聖殿〉的歌詞勉勵大家:「即使石頭已倒塌,我的內心仍不變。」隨後,他邀請全場一起唱〈自然聖殿〉,並同心為花蓮光復鄉、馬太鞍地區祈福禱告。
未來展望
主辦單位表示,這不僅是一場音樂會,更是一場跨族群的文化交流與信仰分享。明年期望能以布農族歌謠為主題,並計畫「一年一個族群」的形式,讓不同族群依序登場,持續唱滿16年。透過長遠的文化推動,讓原住民族的音樂寶藏得以世代流傳。